Lazy loaded image
持续不断记录,意义自然浮现!
字数 2487阅读时长 7 分钟
2023-8-26
2025-8-17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comment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我的每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都是:持续不断记录,意义自然浮现。
我是2021年9月开始正是在网上写文章的,前前后后大概写了两百篇左右,有些已经被我删除,有些则是随着我注销公众号而消失,即使是这些曾经我写过的文章,真正在我脑海中留下印象的也是少的可怜。
换一句话说,即使我写了相当数量的文章,写作这件事并没有给我带来一个很明显的进步。
而这些我自己亲自写过的,经过我大脑思考的文字都不能给我带来很多的影响,更不用说我每天刷的视频、公众号文章了,很多都是一眼即过,然后在历史的尘埃中随风飘散。
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给我带来一些明显的、正向的帮助,所以我一直在保持着写作的这个习惯。
持续记录,虽然没有给我带来比较大的金钱上的收益,但是我确实因为写作这个动作而获得了些许收益。
此外,我也通过写作这件事,扩宽了视野,交了一些朋友,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这倒是意外之喜了,毕竟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的文字实在是平平无奇,实在是谈不上有多少的价值。
最近看了一些文章,对于知识这件事又有了些许认知,故而持续不断记录,意义自然浮现。
似乎我们从小到大都在被强调,一定要成体系地按照逻辑结构去学习,在我们小学、中学阶段,这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依据一个成体系的框架去学习是我们进入某一领域的最为高效的方式,这样能够极大的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但是问题在于,这样的一个严密的逻辑框架往往由那些已经熟练掌握这个领域甚至超越这个领域的知识的人才能够搭建的,在我们小学中学阶段有这样的一个引路人搭建框架让我们学习,那么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人呢?
事实上,当我们进入大学之后,按照这样的一个框架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少,我们急需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现在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我们学生时代的不同水平的学习方式有什么差异。
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学习框架,大家按部就班的跟着老师的教学节奏来学习,成绩差的可能没办法跟上这样的一个框架,成绩好的可能会超前学习。
于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差距就出现了,成绩好的全面掌握老师的教学知识,然后发现老师的一些讲解以及知识框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于是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搭建专属自己的思维框架。
而成绩差的连老师的节奏都跟不上,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无从谈起了,日积月累,差距就这样出现了。
可能大家都有所体会,那种跟着别人框架学习的知识,只要脱离那个框架,我们便很难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而我们所学也只有在限定的框架下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事实上,我们的中考、高考就是这样的一个框架,只要你在其框架下认真学习,掌握所要求的知识,虽然不见得就能考一个相当好的分数,但是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
现在情况开始变复杂了,考试场不再是我们平常遇到的那种规律的题型了,我们赖以学习的框架消失不见了,事情开始变坏了。
这样的情况中小学也有遇到,比如竞赛,竞赛就是反常规的,它的题型、解题思路和我们平时学习的框架结构是不一样的,于是大家都懵了。
这个时候,我们的好学生就该上场表演了,他们往往会以用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去解决竞赛场上遇到的题目,博得场外众人的喝彩!
其实当年我也是这样的一个好学生,不过随着年岁增长,体力下降、反应变慢,当年的荣光也不复,徒留夜深人静时的一声声叹息。
收回对往事的追忆,我们继续今天的话题,还记得前面我们提到的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的区别吗:成绩好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搭建自己的知识网络结构,他们能够建立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联系,而这正是差距之所在。
学生自己搭建的知识网络结构和老师所提供的结构有什么区别呢?老师知识结构往往是以树状图来呈现,其实也就是我们电脑上文件管理的方式:一级目录/二级目录,依次往下。
而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下,我们往往会忽略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因为知识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它不仅可以在一级目录A下,也可以在一级目录B下,还有可能在四级目录C下。
知识的分类不是绝对的,聪明的孩子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乐于探索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他们也搭建了独属于自己知识网络结构。
这样的结构可能在平时的考试中并不能体现它的优势,毕竟平常的考试是规则的,你所搭建的知识网络在一个树状教学体系里并不具备太明显的竞争力,但是当出现在竞赛场上时,自己搭建的知识网络的独特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你自己搭建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这种联系正是解决竞赛题所需要的,天马行空,充满创意。
传统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按照框架用最短的时间去让孩子掌握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当脱离了这样的一个学习环境,当我们随便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会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其实这也是我们很多人的问题所在,我们太过于依赖一个完善的、成体系的框架去学习,却忽略了我们绝大多数的学习本身就是无规律的,只有当问题来临时我们才知道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这个时候,结构化的知识是无效的,当问题来临,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学习一个体系的知识,针对特定问题的方法才是解题良策。
知识结构是在我们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后才能够建立的,而我们在往后的很长的岁月里,往往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学习,既然如此,又何谈结构化、体系的学习。
现在我们换一种思考方式,所有的那些结构化的学习方法,诸如树状图、多级目录的东西通通将其抛在脑后。
![[1 Personal Project/3 王博霖-NotionNext/attachments/4ce13e649017b70c9a131114598e778c_MD5.jpg]]
如上图,左图是左图是我们的神经元结构,而右图则是模拟宇宙的形态,我们发现,无论是我们人类本身还是宇宙结构,都不是那么层级分明的。
当我们将这个思考带入我们的知识积累,新大陆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很多知识都不是结构明确的,更多的是节点的连接,像一张网络,重要的节点不断地扩展,而更多的节点会随着积累建立更多的连接。
结构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我们的知识是一张复杂的网状图,就像是一团揉乱了的蜘蛛网,丝连着丝,没有分明的结构,却又彼此相互关联,而这正是持续不断记录的意义所在。
我不再纠结于各种结构化的知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所收获,保持记录保持思考。
随着积累的加深,知识点间建立越来越多的连接,意义也就会自然浮现在我眼前。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