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comment
今天是中元节,又叫“鬼节”、“七月半”、“祭祖节”,这是一个祭祀先祖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追念那些逝去的人。
我从小就对死亡没有什么概念,从小到大,村里很多老人已经去世,我唯一的印象也就是去世后的丧事流程,至于死亡这些,对我而言实在是太遥远,多思无益。
后来慢慢长大,认知更加完善,也慢慢了解各种节日活动的内涵,对于这些也就多了点关注,但是更多的时候依旧是跟在父母身后,按照父母要求行事。
终究还是孩子,十几二十岁的年纪,怎么又会考虑生命和死亡的事呢?即使到了三十岁、四十岁,可能我们也不会考虑死亡,柴米油盐酱醋茶已经足够占据我们的生活。
那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偶尔思考生命与死亡的呢?其实只有两次。
第一次是我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晚上父母都出门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由于是夏天,蚊虫比较多,睡觉的时候我一个人拿着蚊香在床上驱赶蚊子,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没几分钟就睡觉了。
等我醒来的时候床已经烧了四分之一了,还好是棉花,没有起火,而是慢慢的火星蔓延,自己也仅仅是腿被烫伤了一小部分,没有太严重的问题。
这是我幼时的记忆中唯一第一次对于生死印象深刻的,可能一个意外,你们就看不到现在我敲的文字了。
不过说来搞笑,我当时不是被烫醒的,而是因为“水果太难吃被气醒的。”
当时睡着后我就做梦,梦见自己坐在老家的果树上,树枝桠上结满了苹果,于是就摘水果来吃,我焯,那绝对是我从小到大吃过最难吃的水果,各种烟熏味,最后忍无可忍,伴随着骂骂咧咧醒来了。
好的,闲聊一刻,这是小时候的事,现在还经常回忆起来,有些后怕,而最近的一次就是去年春季。
2023年3月21日从昆明飞往广州的东航航班出事,我是在出事前一个多月从昆明前往上海,一样的飞机型号,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惋惜,接踵而至的就是恐惧。
虽然事情没发生在我身上,但是谁都不知道会不会下一次就是你,以至于我那天整个人的情绪状态都不太好,过了好几天才缓过来。
上面就是我关于生死印象最深的两件事,虽然第二件对我没有任何伤害,但是显然它更具研究意义。
我们谁都不敢保证明天和意外谁先到来,你真正拥有的只有此刻。
网上看到关于死亡的讨论,怎样才算真正的死亡?最高赞的回复是这样的:
人的一生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他断气时,从生物学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时,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一生,在社会上他死了;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那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紧跟其后排在第二的回复则是:
今天的我在今天睡去的时候就会死亡,明天的我随着我早晨睁眼醒来而新生,听懂了没?我滴个死鬼,我天天都死亡一次,直至我不再新生。
大多数喜欢第一种,但是我反而更喜欢第二种解释,第一种回复是从他人的角度来定义生死,第二种则是以我为主体,当我不再感知外界,那么我就等于死亡。
你所感知到的此刻才真正属于你?如果每天消耗时光,做些无意义无价值的事,那么与死亡何异。
额,似乎说教味比较重,但是确实如此。
我其实强调的都是一件事:每时每刻都很重要,忽略高光与低谷,认真对待每分每秒。
**陶渊明说”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虽然是幽默的说自己酒没喝够,但是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不要留下遗憾。**
想做什么就去做,在可以疯的年纪尽情发疯,在该负责的年纪对他人负责,让自己的生命尽可能的不留遗憾。
**只有这样,当意外真正来临时,我们才可洒脱面对,勇往直前。**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 作者:王博霖
- 链接:https://www.wbolyn.com//article/252a91b5-8f66-81e2-bef0-f634f28e5be2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